壁画绘于殿内东西北三面,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以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是“启跸图”,西半部是“回銮图”。画面通过描绘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威严气派。
高跸就是帝王出巡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描绘东岳大帝出巡的情景,金銮殿前有殿中侍、墀下卫士、大学士等送行,泰山神乘坐四轮六马玉辇,端庄肃穆,安逸慈祥。前有两乘亮桥陪行,穿红袍的是泰山神的三子“炳灵王”,留髯者为道教神仙“延禧真人”;大辇四周有护随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再向前是祥兽奔腾,鸾旌飞卷,接着是武骑士、仪仗、宫廷乐队;最前边是夜叉鸣锣、麒麟开道和十八城隍接驾,画面背景,山林蓊郁,楼阁森列。壁画共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虽是毫无隙地,但疏密间,繁而不杂。启跸图与回銮图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后者增加了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的圆满成功。
壁画以泰山神为中心,前后有庞大的随从队伍,各色人物以其不同的职位和身分,高低有别。按序排列,阵容严整,统一中富有变化,情态各异,神采各异,无一雷同,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前后簇拥的朝谒队伍,极大地烘托了泰山神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威严庄重的气氛。而且,人物以工整严谨的笔法描绘,施以重彩,更增加了壁画的装饰效果,勘称道教壁画的杰作。
遗憾的是,壁画已非宋代原物。据载,金大定年间及元代至正年间遭大火灾,庙几经破坏,清代又遇地震;大殿“墙根俱已碎塌”,所以原画早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壁画是清代以原画为蓝本重新绘制的。这一点从壁画的技法上可以看出。壁画下部主体人物与宫殿桥梁均为我国传统画法,采用均角透视,人物无大小之分,阴阳之别;而上部的山石树木等陪衬物则采用了焦点透视和与制图有关的投影透视的西洋画法。
壁画是我国最古老的绘画形式。相传始于三代,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壁画。但是,今天保留下来的却已为数不多,精品更少,且多为佛教题材。所以,岱庙壁画虽然已非宋代原物,而且有明显的中西绘画艺术生硬结合的痕迹,但是,它无论在中国的壁画史、美术史,还是在宗教史上,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