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教(一)
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是中原汉族人民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泰山的扬名与原始道教理论“五行学说”和“五德终始论”一脉相承,故道教在泰山发祥较早。战国时,方士黄伯阳就修隐与岱阴鹿町山岩洞,后人称“黄伯阳洞”。东汉蔡邕在所撰《琴操》中曾记载“泰山方士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据晋葛洪撰道书《神仙传》载,西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有泰山道士稷邱君抱琴迎拜,并劝阻天子不可登泰山,若登必伤其足;天子怒而不信,登道数里后,果然跌了一跤,右足指折断,遂扫兴而归;为嘉奖其道术,便在山麓立“稷邱祠”以纪。
东汉顺帝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与弟子在四川鹤鸣山修道,作道书24篇,用咒法为人治病,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因道徒尊其为“天师”,故又名“张天师道”。随之,泰山崔文子以张天师之弟子为名,行道于泰山。此人好黄老法术,常常采泰山百药自制“黄散赤丸”,叫卖于都市,“一二百日,民有大疫。”后来果然瘟疫流行,崔道人就撑起朱幡:卖丸济人。饮者辄愈,活以万计。
至东汉末,秦皇汉武求长生不老之药的风气与炼丹术结合起来了。道家一方面寻“仙岛”,找“仙药”,另一方面建炉筑灶,大惊神丹,美其曰:“发白更生黑,齿落出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据传崔文子弟子马明生是临淄人,因追扑盗贼濒临死亡。这时忽见天仙太真夫人下凡,手托一丸,明生乞食,夫人便把仙丸给了他,数日痊愈,遂与仙人入泰山石室修道。仙人见明生遇鬼怪虎狼而不惧,逢美女挑逗而不动,故受其炼丹经术而去。
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前身。汉武帝时,方士已有用丹砂及汞炼黄金的事,东汉末介绍炼丹的书达60O篇。魏伯阳著《参同契》第一次总结了它的化学变化过程。炼丹就是以硫化汞(丹砂)为基础,搀杂其他矿石粉,经多次火烧而成“金丹”。东晋时,炼丹的书更是多至万余卷,葛洪《抱朴子》又进一步作了总结。炼丹时间愈久,反复次数愈多,效力愈足,且以九转金丹为最佳。以金石烧炼的丹药,不但不能让人长寿,常服则致死人命。唐宪宗时起居舍人裴粼就大声疾呼过。
泰山道教(二)
泰山道教(三)
泰山道教(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