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
自王母池沿环山公路西行近二里,即见十字路口,从路口顺坡北去不远,就是六朝古刹“普照寺”。它位于凌汉峰前,峰峦环抱,一涧低流,苍松翠柏掩映,依山层递而上,是一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金大定间奉旨重建。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及清康熙初诗僧元玉、光绪间瑞庵禅师先后卓赐于此,均进行重修。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松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殿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墙上嵌碑碣8块;东北墙下立明、清时重修碑。其中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的《重开山记碑》记述了中朝两国在五百余年前的交往和满空禅师的一些主要活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重修普照寺碑记》则介绍了清代寺院兴衰历史,歌颂元玉、瑞庵诸僧的开拓精神。元玉圆寂(即逝世)后数十年间,沧桑顿易,寺废为颓垣败瓦,后来瑞庵禅师及其徒盛光等,经营不辍,数兴土木,至光绪初年寺院焕然:“规模大备其制也。后建佛阁两重,供奉如来法相。方亭中耸,更因山势为阶级。转折而前则大雄殿,江西两庑,参天古木护法当央,钟鼓二楼,分列左右,而山门辟焉。之西侧为闲圃,东为僧院,为香积感;之东侧为别圃,置禅舍十余椽,中有藏花之坞,西为客堂,明净轩敞。竹森于后,梅馥于前,四时之卉不凋,六朝之松犹在,遂使名山生色。”
进二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各开砖发券拱形门。西拱门外有经幢一尊。为元代初年所制,记僧法海于元成宗铁穆尔元贞初年重修普照寺的情况。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正殿。额曰:“大雄宝殿”。五脊硬山三开间,前后廊式。正间开门,左右开窗,神台上供奉释迦牟尼鎏金铜像,背衬太阳火焰佛光,东配殿陈列明、清铜佛像等文物,西配殿展览清末大理石、磨砂瓷、镶钧窑宋瓷等挂屏。殿前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的住持僧明及其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一尊。殿两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大伟壮,无数长技盘曲四伸,宛如巨大的华盖。它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又似一个撒空的密网。每当天晴时,阳光或月光透过绿网使洒下细碎的金斑、银斑,多令人心碎神飞。树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时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领东风。”松西侧有亭,傅家宝题匾额“筛月亭”,取古诗“长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回檐飞翘,四柱均有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及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磐之音,固名”五音石”。亭之北是“摩松楼”,李 书匾额,楼为双重五开间,硬山五脊顶,五层有前廊明柱。
中轴线之东有三个院,前两院是东禅院,后院是石堂院,内有1981年补刻冯玉祥诗画碣24块。中轴线之西也有三个院。前两个院是菊竹花圃,院中有1985年新立周恩来同志于1941年11月10日所撰书《寿冯焕章(即冯玉祥)先生六十大庆》之碑,周围也有补刻冯玉祥诗画碣24块。后院是菊林院,北有正房五间,前廊式,与摩松楼相接。门上悬“菊林旧隐”匾额,檐下有内外联。内联“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是清道光年间泰安知县徐宗干书元玉之语;外联为舒同所书“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门前腊梅郁郁,银杏参天。
院中还有清代寺僧理修入庙时与师傅共植的“师弟松”一株,他常以松为伴,习文读经,便赋诗歌颂:“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楚仕何焕章游岱至此,叹为观止,寺住持庆山和尚便邀何题字。何见“师弟松”袅袅婷婷,冠大如棚,状如帝王玉金舆华盖,遂书“一品大夫”,并刻石立于树下。
摩松楼及两侧正房内,有冯玉祥先生事迹展览,1984年邓颖超题书匾额:“冯玉祥先生在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