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arts.net 时间:2006-7-27 14:49:59 不久前,北京某拍卖公司举行的一场古籍善本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册29字本《秦泰山刻石》,后附有明拓邹县本《峄山刻石》完整本。 在这个新鲜事物频出的年代里,29字本《泰山刻石》的出现,似乎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此册页开本37.4厘米×19.7厘米。格子纹锦绫封面。可惜封面磨损较重,并有虫蛀,但基本保存完好。题签处可见金粉隶书“山碑”、“秦相”等字。册页内29字本《秦泰山刻石》为三对开,单开两行,行三字,最末行为二字。末开为许氏所刻跋文,内容为“岱史载秦篆仅存此廿九字,余至泰顶从榛莽中得之,恐毁淹没,因揭之壁门,以识往古遗迹云,北平许□□□”,跋文甚漫漶。内钤印七方,为:“独乐轩珍藏”、“陈寒水藏”、“陈寒水之印”等。邹县本《秦峄山刻石》计有19对开,单开亦为两行,行三字。钤印五方,分别为“逸民”、“独乐轩珍藏”、“陈寒水藏”、“寒水”等。观之,墨色古朴、凝重,墨气怡人。 从册页内的纸张与墨色看,此册已揭裱过一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统治疆域内曾先后刻石七处。现大多磨灭,惟存《琅王牙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都是在书同文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书体,世称小篆。 据考证,原刻石立于泰山玉皇顶南沿以下约七米碑亭处,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以后,此石流落在碧霞元君祠西墙外的玉女池旁。时仅存二世诏书四行29字,北平许氏搜得断石置于碧霞元君祠,并刻许氏隶书跋文两行于其左下方。至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丁皂保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祠之东庑。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碧霞祠遭火灾,石佚。至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春,由蒋因培等人在玉女池中觅得残石两块,尚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残字。后几经磨难,现残石存泰安岱庙内。 《泰山刻石》传世拓本最早者,见有明代安国所藏两册,一册存165字;一册存53字。两册皆宋拓本,现存日本。再有拓本就是29字本了。高邕之得一本,号称泰山残石楼;罗叔言得一本,辑入《秦金石刻辞》;孙星衍得一本即摹刻于魏高贞碑阴。可见29字本也极难得。 《峄山刻石》亦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上峄山时所刻。其后原石不传。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据此说明,唐代时就有摹本。但无拓本传世。邹县本为宋元礻右八年(公元1093年)张文仲刻石。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刘之美据张文仲刻本,又重刻,立于邹县峄阴堂。邹县张文仲刻本无拓本传世。元刘之美所刻之拓本,首行“嗣”字不损,且碑之下截漫漶较明拓本轻,亦十分难得。 在当今艺术品市场投资热潮中,碑帖拓片还有相当大的增值空间有待激活。碑帖拓片集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于一体。碑刻的独一无二性,更决定了其稀有与珍贵。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加之对中国汉字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我相信,投资者会有足够的理由与信心倾向于碑帖拓片的收藏与研究。(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京源/北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