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独尊网站——让我们一起网上游泰山!

五岳独尊-泰山

天地交泰 五岳独尊

时间:2006-02-26 17:47来源:本站搜集整理 作者:TaiShan 点击:
中国最早记载“五岳”的是《尔雅》,它的《释山》中说:“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尔雅》对“五岳”的含义作出了解释,其中写道:“东方为贷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也,”所指的万物相代,意思是

 

  天地交泰 五岳独尊

  中国最早记载“五岳”的是《尔雅》,它的《释山》中说:“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尔雅》对“五岳”的含义作出了解释,其中写道:“东方为贷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也,”所指的万物相代,意思是阴阳交替、万物更生,即所谓东方主生。有了这一层含义的泰山,再加之中国古代传统阴阳学的各种说法,它便成了一座能“直通帝座”的神灵之山。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其意便在此。“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地位特殊的泰山从而引起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封禅泰山”的独特现象。

  泱泱煌煌的泰山开发史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泰山封禅史,提到这部历史,必先从灭六国的秦始皇说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有记载的封禅泰山的帝王,秦始皇所面临的问题是后面的帝王无法相比的,他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世之群才有章可循、有旧制可依。对于如何行封禅之礼,赢政齐邀众儒生商议,可并没有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建议。这个大好喜功、极具魄力的帝王命人开山凿路,定吉日乘坐銮驾,排开仪仗,由南道登泰山之巅举行庄严的祭天之礼,并刻石颂功德立于岱顶。再由此道下至梁父以祭地神。因为途中遇雨而留下了“五大夫松”的传说。

  有了第一个封禅执行者的行动,后来的帝王纷纷封禅泰山。而且,越是有所作为的古代帝王,越是频频登封于此。封建帝王对于泰山的重视民对自己统治地位的重视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封禅泰山的举措实质上却表现了他们对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汉武帝刘彻是封禅泰山次数最多的一位。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不仅如此,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接受群臣朝贺时改年号为“元封”,并割辟专区为奉祀泰山所用,命县名“奉高”。汉武帝一生中先后7次封禅或修封于泰山,这对后世封建帝王的封禅之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前面的帝王都是因为基业昌盛、国富民强而封禅泰山,歌功颂德以示天下,那么东汉光武帝的目的却自认为与他们不同,他以“受天命、举中兴”为宗旨,扩展了登封帝王的范围。于是,封禅泰山不单单只有功绩显赫的封建帝王,一些功微名淡的君主也纷纷举行泰山祭礼,直至唐朝。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民休息”之故而未能举行封禅泰山之礼,但后来的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举行了开唐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这也是自古以来封禅泰山规模最大的一次,可以说实现了唐太宗一直未能了却的夙愿。之后,唐玄宗李隆基登封泰山的影响,也决不亚于当年的秦皇汉武,因为他开加封泰山名号之先河,第一个封泰山为“天齐王”。到了宋代,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封建帝王,泰山封禅之史由此划上一个句号。虽然以后历朝各代都有君王来泰山祭祀,可都已经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的封禅之礼了。

  众教之地

  与泰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相行相随的宗教现象,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历经几千年兴衰变化,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泰山道教的产生,得益于帝王封禅与齐学的共同影响。到汉魏时期,就已经有许多道教人物活动于泰山地区。若仔细找寻其中的规律,便不难发现:泰山道教的兴盛与发展,明显与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以及泰山崇拜息息相关。先后7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便曾采用公玉带的规制设计图而在泰山造明堂宫,成为泰山有史可稽的最早宫观建筑。张忠(生卒年不详,只知是魏晋时期的人),与北齐的由吾道荣都曾于泰山潜修,成为当时著名的道士。不仅如此,道教还一度成为封建统治者夺得天下的工具,隋文帝杨坚便以一出“受命之符”而篡夺了北周的政权,为此,他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封禅泰山、大修神庙。

  崇尚道教的唐代统治者不仅使道教宫观遍及全国,泰山道教宫观建筑也得到很大发展。当时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是岱岳观,它不仅是唐代泰山道教活动的中心,还是当时皇家斋醮的重要场所。频繁而隆重的皇家斋醮活动不知道曾经吸引了多少天下道教名流来访,这时候的泰山成为天下有道高士的聚集之地。如此盛事,更加刺激了泰山道教的发展。


  对于在文治武功方面远不及唐代的大宋而言,崇道算是它的一大功了,泰山道教规模也于这一时期达到历史的高潮。从宋太祖赵匡胤自称“玄武大帝下凡”、宋仁宗自称“赤脚大仙转世”,到宋真宗的“泰山降天书”及后来自称是“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这些“天子”都如出一辙地利用崇道来作为他们统治天下的手段和巩固维护政权的精神支柱。泰山道教宫观建筑在宋代有很大的发展,《岱史》中有云:“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如此规模建制,远胜于前面各个时期。

  虽然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泰山的封禅止于宋,但是,后面的各个朝代仍视泰山如同神明,祭祀活动一直未间断,特别是清朝。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11次致祭泰山,其中有6次都登顶以祭碧霞元君,甚至仿碧霞元君祠而建碧霞元君庙于承德离宫。对于道教在泰山曾经有过的辉煌,人们不妨从岱庙天贶殿的壁画中去体会。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得到了发展。它于东晋时进入泰山地区,成为丰富泰山文化又一泓清泉。高僧朗公于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在泰山东北结庐构舍,建成泰山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朗公寺。后来,朗公在泰山西北的玉符山(又称方山)说法,山中的猛兽都前来归服,竟连山上的顽石也因此频频颌首点头,因而得名灵岩。法定和尚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在此建寺,以“灵岩”为名,成为泰山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佛教寺院。唐代时,灵岩寺不仅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合称天下寺院“四绝”,更享“四绝”第一的盛名。对于盛极理的泰山佛教,灵岩寺于佛殿壁坛上的40尊罗汉像是最佳佐证。因为匠手的卓绝技艺,这组罗汉像还被梁启超赞为“海内第一名塑”。1067字的《金刚传》摩崖石刻不仅以它“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体势风范受到注目,更表明了当时的佛教在泰山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齐鲁之邦的文化性格的确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烙印。根据王充《论衡》的记载,儒家始祖孔子有一天与弟子颜渊一同站在泰山玉皇顶极目远望,却见吴国阖癌城(即今江苏苏州城)阊门外有一匹白马,历史上的“望吴峰”便由此得名。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想到与泰山息息相关的三个人,他们就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孙复(泰山先生)、胡瑗(安定先生)、石介(徂徕先生),此三人于宋景祜四年(1037年)在泰山东岳庙东南兴建“信道堂”。三年后始称“泰山书院”。在当时来说,泰山书院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三先生”所创的教育体系自成特色。他们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注重学以致用,为培养儒学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安定”与“泰山”分别指的是胡瑗与孙复。泰山与中国儒学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泰山红宫门前的醒目大字“孔子登临处”,每个来到泰山的人都会抬头望一望,其中的含义,应该各有各的感想吧?

  天上人间

  自泰汉时始,封建帝王不断对泰山实行封禅祭祀之礼,再加之儒学、道教与佛教在泰山的发展,是泰山宫观、寺院、楼阁、殿宇等建筑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从泰山的第一座道教建筑——明堂宫,第一座佛教建筑——朗公寺,儒学礼堂——泰山书院,发展到后来的“二塔、三宫、五阁、七门、十桥、十一楼、十二坊、十八殿、二十三亭”等等,其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古老建筑,应该不会是兴建者一时心血来潮任意就地而建,它们彼此之间又该存在一种怎样的联系?

  从人们登临泰山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建筑来看,显然是有主线有主题的。泰山古建筑物的布局与建造、完全根据自然山体的地形特点、为服务于封禅祭祀这一主题而进行。从祭地到礼天,“天”与“地”之间是一条长达10千米的登山道,主要建筑物便在这条从“人间”通道“仙界”的路途两侧而布。所以就不难发现,泰山古建筑是围绕着“登览”、“祈福”、“朝天”、“升仙”的主题,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与山石林木相融修造,由此而形成的古老泰山文化中的又一项主要内容。

  古老的泰安城是中国古时历代封建帝王封禅祭祀、黎民百姓朝山进香、游客登览观光的起点。岱庙是城内中轴线上从城区南门至岱宗坊,经登山盘道,直通“天府”的主体建筑群,古时封禅泰山的帝王便在这里举行大典并居住于此。它的主建筑是天贶殿,这座采用“九五”之制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已经用它的形制告诉人们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崇高地位。在中国古建筑中,“九五”制与重檐庑殿顶都是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享用的建制。殿内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再现了古代帝王封禅盛况。在泰山,除了岱庙,可要算高居于泰山之巅的古代建筑群碧霞祠最为雄伟了。这是碧霞元君的宫宇,岱顶的宽宽臂膀拥她在怀里,由此北去玉皇顶、东望大观峰、东南有日峰峰、南临断崖、西通天街,其境崖峰森蔽,形胜环峙,使之藏而不露。选址绝妙的碧霞祠不仅布局精巧,而且宏大的建筑群营造得十分坚固。当人们由三丈石磴进入神门时,一种升仙之感顿生。整个建筑群胜处满目,就先别说山门上铁铸的滴水,螭吻、戗兽与沥粉大乌金彩绘的檐檩、斗拱,了不说御碑亭内的歌舞楼和钟鼓楼的空灵,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最后部位的大殿。气宇非凡的大殿分五楹而建,360垅铜瓦组成的殿顶象征一年中的360天,精致的“龙龙檐”紧紧将铜瓦与檐檩相扣,以保这古殿的英姿飒爽。从康乾二帝手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下经过时,不禁想到:连历代帝王都要屈膝朝拜的地方,谁还敢不敬重它呢?

  碧霞祠大殿的正中,便是由眼王娘娘与送子娘娘侍守的碧霞元君鎏金大铜佝。此刻,身处香烟缭绕的仙家净地的人们,不禁会想到《重修碧霞宫碑》上的话:“历选名胜之所,无逾此境之妙意。”
神界的皇帝因为比其他诸神又要高一筹,所以玉皇大帝便清闲自在地“住”在泰山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的玉皇观。它所在的玉皇顶是泰山最高峰,因此,这位仙界的尊者便将人间、仙界的一切都看到了眼里,那些诚心修道的人,那些虔心朝拜的人,都会在付出之后得到相应的回报。

转自 上海热线(旅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