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之说最早见于距今260O余年前的春秋初政治家管仲所著《管子·封禅篇》。据载,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奋发图强,对外实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政策,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自以
为功高德显,会合诸侯于葵丘议论封禅之事。管仲劝阻说:“古圣王成功道治,天赐符瑞才去泰山封禅,现在符瑞不见,凤凰不至,麒麟逃遁,是不祥之兆。不可行封。”桓公不甘心地争辩道:“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黄昏前把马系在山下而登卑耳山;南伐至召陵上熊耳山,可望伊水、洛河。寡人南征北战,九合诸侯,救助天下,与尧、舜、禹三代受命君主有何不同?”管仲见桓公雄辩不服,又进一步劝说:“古之封禅时东海出了比目鱼,西海有了比翼鸟,许多祥兽瑞禽不召而至,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不祥的猛禽鸱枭数至,蓬蒿藜莠遍地。这证明你既无‘受命于天’,又无太平盛世功绩,怎能欺天去封泰山呢!”这时桓公才口服心服,遂罢封禅,这说明古帝王封泰山并非任其所为,而是有多方面的严格限制,缺一不可。
管仲为宣扬封禅之重,还向桓公概述了自三皇五帝至周代的封禅历史:“古天子封泰山禅于梁父者有七十二家。但我只记得十二家:无怀氏、虑羲氏、神农氏及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帝喾、老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才去封禅。”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其说。
如今岱阴佛爷寺东南十余里有明家滩村,这里便是周明堂故址。周明堂即周天子东巡封泰山时朝见诸侯的地方。《礼记》载,昔殷纣王大乱天下,周公为相,武王代纣;后来武王驾崩,以成王年幼,由周公摄理政事,朝诸侯于明堂。《史记·封禅书》:“泰山东北址有古时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金代山民耕地时常见瓦砾遍地。至明末清初遗址尚存。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山民凿井曾挖出古玉器2O余件,卖与济南茹古斋,后存济南商会。战乱时,茹古斋又取回变卖,每件即数万元,后来大多流于国外。明代毕喻《明堂》诗曰:“黍离诗自咏东周,翠辇无因此地游。朝聘不闻来束帛,会盟谁识有诸侯,圣贤述作光千古,王霞兴亡付一丘,莫向高台寻旧迹,断碑残砾不胜愁。”
汉初文史学家韩墨在《韩诗外传》中说:“孔子登泰山见易姓而王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余家,不知道的则数以万计。因古帝王对封禅之礼秘而不传,所以,难以考察。”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再次纪述说:“百王太平,升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纶湮灭者不可胜数。”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管仲、孔子等人虽然对古天子封禅仪典不很了解,对登封者的姓氏也难于一一考证,但他们确确实实在泰山上见到了众多的封禅坛遗址,遗迹,并依此类推。由于年代久远而毁坏湮灭者“不可胜数”,甚至“数以万计”。这足以证明封禅之典早在春秋前,业已成为国家定制,匡世盛举。但因那时诸侯众多,征伐不断,国小民弱,故封禅制尚未完善。封禅之典也并不象后世那样浩在隆重。
(责任编辑:admin) |